你好,欢迎光临亚欧能源网 用户名: 密码: 首页设为首页联系我们添加投稿
当前位置:首页 > 燃气频道 > 行业分析 >

车用燃气争夺战

来源:    发布时间:2013-12-10 21:44:48 

导读:在中国新能源政策的催动下,能源界的“气代油”呼声越来越高。作为主要的石油消耗方向的汽车燃料,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了这场石油拯救战的主战场。

在中国新能源政策的催动下,能源界的“气代油”呼声越来越高。作为主要的石油消耗方向的汽车燃料,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了这场石油拯救战的主战场。

这也催生着车用燃气市场渐渐地从最初的萌芽态向着颇具利润前景的成长期发育,并最终成为小至新奥能源控股有限公司(2688.HK,下称“新奥能源”)、新疆广汇实业股份有限公司(600256.SH,下称“广汇股份”)这样的民营企业,大至国资的油气垄断“三巨头”争相跑马圈地的焦点。

就三大油企来说,在油价狂涨难跌的当下,按照现行油气的性价比,同等性能的车以天然气为动力燃料的成本仅为以石油为动力燃料的成本的60%。与其任由别人用“气”来打劫自己原有的“油”市场,开发新大陆“气”,并使之成为自己的新业务增长点,何乐而不为?

然而,顺利地推动“气代油”汽车的前提,是必须建设与之相配套的车用液化天然气加气站。在政策一路绿灯的背景下,以此为由,一场车用燃气争夺战悄然展开。

中石油衔枚疾进

毫无疑问,这是一块巨大的蛋糕。

近期被网曝“行贿丑闻”的河北廊坊民企新奥能源,就是靠率先尝到了它的甜头而发家的。从廊坊出租车“油改气”项目,到昆明车用液化天然(LNG)加气站、南宁车用LNG加气站获批建成,直到成为整个河北汽车“油改气”的关键推手,新奥能源可谓名利双收。

而这一成功模式,最终也让包括广汇股份在内的多方阵营看清,车用LNG的技术已成熟,配套建设亦平安地度过了从无到有的试水期。如今,无论是从概念的市场化推广上还是从产业发展的前景看,车用LNG的未来均不可限量。

于是,各大利益集团沿全国公路网线争相建站,跑马圈地运动方兴未艾。

对于圈地的战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下称“中石油”)、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下称“中石化”)及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下称“中海油”)等各有一套策略和逻辑。

依托独有中国境内最大的输气管网,本来就独享国内近80%气权的中石油,凭借自身独有的资源优势,将战略视野扩大到了天然气产业链的每个角落,包括炙手可热且日渐扩大的燃气市场。车用LNG市场名列其关注名单之内自然就更理所应当。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曾私下向记者透露,在三大油企中,中石油是目前车用LNG做得最大的,同时也是扩张速度最快的。

有了这样的实力,就难怪中石油董事长蒋洁敏敢大胆放言:“十二五”期间,中石油天然气产量将占中石油国内油气总当量的50%。2010年,中石油国内原油产量保持在1亿吨以上,天然气产量达到725亿立方米,这意味着即使中石油国内原油产量在2015年保持不变,国内天然气的产量将比2010年翻一番。

为大力发展天然气业务,中石油更是缜密策划,成立了三个公司:总部设在香港、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以LNG为主打业务的子公司昆仑能源有限公司(0135.HK,下称“昆仑能源”);主要开展城市燃气业务的中石油昆仑燃气有限公司(下称“昆仑燃气公司”);负责压缩天然气(CNG)业务的中石油昆仑天然气利用有限公司(下称“昆仑天然气”)。

公开资料显示,中石油不止一次明确地为这三个公司做了前景规划,昆仑能源未来重点发展天然气销售及管道建设业务,特别是LNG、CNG业务;昆仑燃气则主要拓展城市燃气销售;而昆仑天然气则承担CNG等车用燃气销售业务。按照安排,昆仑能源将成为天然气资产整合的最终平台,未来包括昆仑燃气等资产都将整合至这一平台之下。

昆仑能源董事仲文旭表示,昆仑能源将在“十二五”期间发展成国内最大的LNG供应商。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LNG加气站的建设上,昆仑能源毫不含糊。据昆仑能源主席李华林透露,昆仑能源计划2011年兴建230座LNG加气站,“十二五”期间计划兴建1000-2000座。

李华林表示,2010年中国发改委宣布五省八市的低碳经济试点工作,同时选定10个城市发展低碳交通,昆仑能源将重点围绕这些城市积极推广LNG的应用。

“昆仑能源要成为主要的LNG供应商。”他说,该公司此前已收购中石油的江苏如东和辽宁大连的LNG接收站,这些接收站使用国外进口天然气;该公司并计划在国内兴建18座LNG加工厂,把国内天然气进行气化,这些加工厂已开始陆续投产。

昆仑能源目前专注于“以气代油”,推动载重卡车、公交车辆、钻机和船舶使用LNG作为动力燃料,替代柴油。

李华林说,此前该公司与海口市政府签署战略协定合作购买LNG公交车辆和投资建设公交场站等基础设施,下一步将与河北保定市落实类似的战略合作。

国家发改委2010年启动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由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八市承担编制低碳发展计划,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积极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在2011中国国际液化天然气大会上,据仲文旭出具的一张昆仑能源LNG项目分布图显示,昆仑能源的旗帜已插遍全国大多大片领土。2010年3月才由“中国(香港)石油有限公司”更名而来的昆仑能源已颇有燎原之势。仲文旭称,到2015年,昆仑能源目标将达年供应量1500万吨。

在中石油上游资源下游管网的支持下,这一目标的实现并没有悬念。据仲介绍,昆仑能源的LNG项目,目前在建的LNG工厂及接收站供应量已能达到年供应量1000万吨的规模。

“天然气是中石油"十二五"的发展重点,是中国改变一次能源结构的需要,也是减排的需要。”蒋洁敏称。

中海油、中石化各施所能

同样,名列油气“三巨头”的中海油和中石化也不甘示弱,在车用天然气市场的争夺战中,它们都将自己的优势充分挖掘利用。

中海油的优势在于海上资源丰富,其LNG业务因此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且作为最早的LNG进口企业,中海油在LNG产业上的发展一直沿用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

早在1995年,中海油就确立了“油气并举,向气倾斜”的发展战略,提出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并在当时国内天然气消费市场发展缓慢,国际天然气资源供应过剩的情况下,提出引进国外LNG资源的战略构想。

同年国家主管部门做出了战略性的决定,将进口LNG提到了议事日程,并委托中海油牵头组织开展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进口LNG的规划研究。

1998年,中国政府批准中海油LNG引进项目并在广东先行试点,拉开了我国进口LNG这一清洁能源的序幕。

在坐拥上游海外进口资源的基础上,中海油也不忘加快下游管网建设。除在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等地部署LNG接收站外,中海油在广东还与地方成立了中海广东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向中山、珠海、澳门等供气,同时,中海油还参与了浙江省管网公司以及海南输气管网的建设。并协同上海市的地方企业共同建设成了颇具规模的区域管网系统。

截至记者发稿之日,中海油的天然气管网体系,已形成了由海南向内陆延伸的海油系输气管网雏形。为中海油的LNG项目顺利推动提供了基础的保障。在此基础上,中海油将逐步建设联络管线,形成南起海南省海口市,经琼州海峡抵达广东省,向东南延伸至福建省,与浙江省管网相连,并穿过杭州湾连接上海市管网。

难怪中海油负责天然气业务的中海石油气电集团交通新能源事业部副总工程师符一平会颇具自豪地称,中海油正在以LNG及相关业务为核心,以现有沿海接收站和管网为基础,积极建设中国沿海天然气大动脉,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致力于为中国沿海地区LNG市场的发展。

事实上,中海油正在以实际的商业行动向世人证明着它的LNG雄心。2005年,中海油与深圳市政府签署了《能源化工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发展天然气加气站和天然气汽车产业。2006年7月,中海油与深圳市燃气投资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的加气(油)站项目公司中海油深燃能源有限公司在深圳成立,由中海油控股。公司主要在深圳地区从事加气(油)站投资、建设、运营以及天然气和成品油购销业务。2020年前深圳市将出让98块加气(油)站用地,建成98座加气(油)站。2008年12月,中海油和深圳市第一个天然气加气站中山园LNG加注示范站正式投产,这是中海油第一个LNG加注站。

目前,中海石油气电集团已在深圳、中山、惠州、珠海、潮州、天津、滨州等地建成LNG加注站。在车用LNG加注领域,以“两州一湾”为核心,随着中海油LNG加注站网络将得到不断延伸和完善。

中海石油气电集团有限公司研究中心地质总工程师邢云更明确地透露了中海油的未来规划,中海油将围绕LNG做全产业链。

邢云表示,除LNG本身外,以LNG项目为龙头,中海油还配套参与了建设运营城市燃气、燃气发电、沿海天然气管网、小型液化厂、卫星站、加气站、LNG加注站、冷能利用等项目,其经济效益逐年显现。中海油还为珠海、浙江宁波、海南、粤东、粤西LNG进行规划建设。

目前,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中海油已经完成了LNG产业布局。

作为“三巨头”之一的中石化自然也不肯落于人后。

中石化拥有全国一大半加油站,发展车用LNG加气站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按照中石化集团的思路,未来新型加油站的建设思路将是“四位一体”,包括加注成品油、销售非油品、加注天然气、电动车充换电池这四方面功能都在一座加油站中实现。此前,中石化已在北京、江西等地开始尝试在加油站中增设充电站。

2010年8月11日,贵州石油贵阳分公司二戈寨加气站开业,这也是中石化的第一座LNG加气站,该站的投入运营标志着LNG加气站正式登上了中国石化的大舞台。

政策一路绿灯

由于其清洁的特质,车用LNG的发展在政策上可谓一路绿灯。

按照工信部规划,到2020年,中国主要运行车辆的10%-20%要使用清洁能源。针对这一指导意见,各地研究制定了如燃料电池、LNG等清洁能源汽车的发展规划,同时地方出台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

LNG作为清洁能源,能够有效降低汽车尾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属国家鼓励发展的低碳清洁能源产业。各地区对清洁能源汽车的使用者运输、公交等企业,依照对普通汽、柴油车辆补贴类似的方式对使用LNG的进行燃料补贴,提高企业的“油改气”积极性。

由工信部、科技部等部门参与制定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11-2020年)》明确,2011到2020年的十年间,中央财政投入1000亿元,其中,500亿元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促进公共平台等联合开发机制;300亿元用于支持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200亿元用于推广以混合动力汽车为重点的节能汽车。

符一平则透露,国家能源局已经委托相关单位编制了LNG汽车加气站建设的行业标准,并已得到专家审批通过,有望近期颁布。同时国标GB50156的修改稿专家审查已经结束,通过修改报批后今年年底有望颁布实施。

“不光是发展上得到政策支持,最基本的,税上先省了一块多钱。”改装后的LNG动力车主刘先生对记者表示。按照现行成品油价格,97#汽油约8.36元/升、柴油约7.79元/升。成品油价格里除去汽油每升含税1元、柴油含税0.8元外,还有成品油在加工环节17%的增值税,进口原油环节有关税,以及教育附加费、城市维护费等名类繁多的税种。

虽然按照发改委规定,对于车用天然气,要求各地原则上按照与汽油最高零售价格不低于0.75:1的比价关系理顺车用天然气价格,保持车用天然气的合理比价。但由于汽油一再涨价,市场上车用天然气价格已远低于规定。价格及税费形成的洼地,为车用LNG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交银国际石化行业分析师贺炜也向记者表示,相对车用LNG,车用CNG应用范围更为广泛。目前加气站主要是CNG。通常改装CNG汽车的成本是6000元一辆,每百公里可节省成本约24元,几个月就可以收回成本。他说,以北京地区为例,目前天然气售价4.5元/立方米,如果严格执行车用燃气与汽油最高零售价格不低于0.75:1的规定,那么北京的CNG应该卖5.9元/立方米,每百公里仍可省12.7元。

然而,即使车用LNG高速发展如斯,且有新奥能源早在两年多以前就已将河北的燃气车市场做得风生水起,可为佐证。但一些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等行业机构的人士指出,燃油车改燃气车的改装成本高、行车安全性缺乏严密的考证、燃气汽车的设计生产及质量评价的标准缺失等问题不能破解,盲目为车用LNG普及喝彩之为欠妥。

附文:车用燃气的三种类别

车用燃气主要有三种燃气类别。

CNG(Compressed natural gas) 即压缩天然气,主要用于短途汽车和市郊小区供气。

常见的车载CNG是采用高强度储罐存储的,天然气的储存压力为20MPa.由于这种高压压缩方案导致储气率不高,所存储的压缩天然气的质量只有储罐本身质量的1/5-1/10,并且会给行车安全带来一定的隐患,其使用有较大的局限性。

但由于车用CNG车辆改装成本低,目前车用CNG在车用燃气市场上占比较大。

LNG(Liquefied natural gas) 即液化天然气,是一种低温液态燃料,可常压存储运输。

大气压下,液化天然气的沸点为-160℃,体积缩小到原来的1/600,相当天然气被以60MPa以上的压力压缩,从而增大了能量密度;此外液化天然气的单位质量仅为汽油的一半,单位热值比汽油高出12%,因此提高了车载燃料系统的供气效率,所携带的有效燃料将比压缩气罐式天然气加注车高出2-3倍。同时减小了燃料系统的尺寸及质量,增大了车辆有效载荷及一次加气后的续驶程长。由于加气次数减少,还减少了汽车往返加气站的时间,从而降低了汽车的运营成本,提高了车主的盈利率。

近年来,世界各国积极展开了对液化天然气的研究,把它用作汽车、铁路机车、船舶甚至航空飞行器的燃料。

LPG(Liquefied petroleum gas) 即液化石油气,是由炼厂气或天然气(包括油田伴生气)加压、降温、液化得到的一种无色、挥发性气体。

由炼厂气所得的液化石油气,主要成分为丙烷、丙烯、丁烷、丁烯,同时含有少量戊烷、戊烯和微量硫化合物杂质。由天然气所得的液化气的成分基本不含烯烃。液化石油气主要用作石油化工原料,用于烃类裂解制乙烯或蒸气转化制合成气,可作为工业、民用、内燃机燃料。

在这三种燃气类别中,由于车用LNG能源密度大,单位质量小,单位热值比汽油高出12%,增大了车辆有效载荷及一次加气后的续驶程长。且因为加气次数减少,减少了汽车往返加气站的时间,LNG正受到各大公司的青睐。



分享到:

亚欧能源网  广告热线:010-61224401  传真 010- 61224401  客服QQ:924467170  Email: mxzh2008@163.com    Copyright 2005-2011 aeene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亚欧能源网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 京ICP备12037512

本站网络实名:亚欧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