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光临亚欧能源网 用户名: 密码: 首页设为首页联系我们添加投稿
当前位置:首页 > 燃气频道 > 安全专家 >

张国宝:不赞成煤制天然气项目遍地开花

来源:    发布时间:2013-12-10 22:12:55 

导读: 目前,国际社会空前关注气候变暖和减排问题,以科学发展理念来指导煤炭的开发使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煤炭是中国的主体能源,分别占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的77%和70%。“十一五”以来,新型煤炭工业体系建设稳步推进,煤炭工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煤炭供应能力显著增

     目前,国际社会空前关注气候变暖和减排问题,以科学发展理念来指导煤炭的开发使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煤炭是中国的主体能源,分别占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的77%和70%。“十一五”以来,新型煤炭工业体系建设稳步推进,煤炭工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煤炭供应能力显著增强。2009年,全国煤炭产量达到29.73亿吨,接近30亿吨,比2005年增加了7.68亿吨,年均增长1.92亿吨。预计今年煤炭产量超过32亿吨。二是煤炭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大型煤炭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快速成长。像神华集团,煤炭年产销量已经达到4亿吨,产销量世界排名前两位。同时,淘汰煤炭落后产能也成效显著,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取得了新的进展。我国今年就要兼并重组1300多个煤矿,淘汰落后产能达到1亿多吨。三是煤炭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全面推进。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园区迅速发展,资源综合利用渐成规模,煤层气开发利用进展加快。四是煤炭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煤矿设计理念与时俱进,煤矿装备水平大幅度提升。煤炭液化、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炭地下气化等示范工程也稳步推进。包头的60万吨煤制烯烃项目和在宁夏的宁东煤制烯烃项目均已投产,神华集团在内蒙古100万吨煤炭直接液化的生产线也运行正常。五是煤炭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完善。山西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全面实施,《煤炭法》修订工作稳步推进,煤炭法规框架体系初步确立。
    从以上可以看出,煤炭工业的成绩是巨大的,贡献也是巨大的,但是最大的问题是矿难仍然没有能够有效遏制,使煤炭工业的成就说起来让人感到苍白。实际上,政府和社会各界对遏制住煤矿的矿难是十分重视的。国家发改委从2001年开始,已经连续10年,每年从国家掌握的预算内资金中拨款30亿元来治理煤矿瓦斯,10年累计就是300亿元,加上企业自筹和社会筹集的资金,用于矿难防治的资金早已超过1000亿元。但是矿难还是没有能够消灭掉。所以我们不仅要在投入上下大功夫,还要在别的方面寻找更深层次的原因。加强煤炭的管理,在煤炭的体制上我们也要想一想。煤炭行业管理体制变化频繁,每次变化都在简政放权,但职能分散、多头管理、权责不清、行业管理弱化、监管监察不到位仍然没有改观,是事故多发的深层次原因。
    安全发展是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们要切实转变发展理念,进一步加大安全可靠的资源开发利用,限制安全风险大、治理难度高的资源开发。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支持大型煤炭企业兼并重组中小煤矿,对重组后的矿区进行整体规划,全面改造,实现合理集中生产,提高矿井的安全可靠性。关于矿难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中国煤炭产量大、煤炭地质条件和自然禀赋差、高瓦斯矿井多等客观因素,也有管理体制上的因素和技术上的因素,人类对煤矿瓦斯突出机理的认识和掌握现在还有差距。但是我们可能更应该在煤炭的管理上多寻找自己的原因,比如说现在煤炭资源分配和大型煤矿规划实际上是脱节的。前些年,鉴于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国家也曾经提出过“有水快流”的方针,各个地方为了解决当地的经济发展问题,办了很多村、乡、县的小煤矿,而这些煤矿的整合需要花大的代价,也涉及很多法律方面的问题。大量小煤矿的存在,不仅破坏了资源,影响了可持续发展,而且矿难也不能有效地遏制。遏制矿难,一定要搞现代化的矿井,一定要搞机械化。
    科学发展是煤炭工业前进的方向。我们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布局,推进兼并重组,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准入门槛,实行更严格的资质管理,提升生产力水平。
    推进《能源法》出台,修订《煤炭法》。完善煤炭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0〕46号),调整优化煤炭产业结构,提高煤炭生产集约化程度和生产力水平,促进煤炭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稳步推进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提高大基地煤炭产量比重。推进煤炭成本完整化,取消不合理收费,清理违规收费项目,稳定煤炭经济发展态势,提高煤炭经济运行质量。
    节约发展是煤炭工业发展的全新理念。我们要根据国家总体战略和各地资源条件、能源供需等,合理确定各地煤炭资源开发强度。在前几年取消电煤指导价格的基础上,加快建立真正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的资源定价机制,用市场手段控制煤炭资源开发节奏,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矿区生态环境。如果已知的煤炭储量都在本届政府开发出来,我觉得可能是不行,我们还要为子孙后代、为可持续发展留下一些财富。
    怎样在煤炭工业中真正贯彻科学发展理念,喊口号容易,做起来很难。比如新疆也有大量的煤炭,储量占全国40%,新疆也很愿意把煤炭的开发作为发展新疆经济的一个推动力,也规划了很多类似于哈密、伊犁等大煤矿,但是如何使用、如何运输、如何消化都是大课题。有的说要把它变成电,那要长距离地送出来;有的说要搞煤化工,那搞出来的产品销售到哪里去?有的说要把它运出去,那铁路怎么修?都不是一句话说得那么简单。所以,在“十二五”期间,煤炭行业贯彻好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大课题,需要各级干部真正把思想转变到科学发展观上来。要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资源开发和利用效率,大力推进煤矿瓦斯(煤层气)的产业化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谈到煤层气开发,这几年我们有很大的进步,但是和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美国现在开发煤层气至少800亿立方米,几乎等于我们全国天然气的产量,相比之下,我们还是微乎其微的。那么是什么影响我们大规模地开采煤层气?除了基础比较薄弱外,比如矿权的重复设置等也是原因,煤层气开发与煤炭开采分设不同矿权,如何使两者协调一致,把矿权合并成一家?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非常难。
    我想谈几个观点:
    第一,关于“十二五”煤炭产量指标。我国“十二五”规划建议已经公布了,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根据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把原则意见具体化,紧锣密鼓地制定“十二五”规划,提交明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定。那么,就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的能源开发到底要多少?在建议的讨论中也是有争议的,有人主张应该设立“天花板”,就是说一定要制定一个“十二五”能源消费总量,作为控制指标,也有人不主张这样,最后这句话写到了“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去。说到煤炭产量,今年有可能超过32亿吨,但是按照旺盛的需求,每年增长2亿吨,到“十二五”末就是40多亿吨。从我们的资源量来看,开采到40亿吨也是可以的。但是从开采的强度、运输、排放、结构的转换,包括能源结构的转换来看,是不是一定要搞到40亿吨?搞煤炭的人可能愿意听到煤炭大发展,但是我要讲一点科学发展的话,发展不仅是量的增加,还包括了结构调整、科学开发、安全生产、清洁利用。就我个人观点来讲,我不主张搞到40亿吨。不能“有水快流”,有了煤炭资源都要规划成矿井,都要开发出来,我们要科学地设定一个“十二五”煤炭生产和开采的总量目标。
    第二,关于煤炭的利用。最近这几年煤制烯烃、煤制油示范工程都陆续开展,但是煤制烯烃到底该不该发展也是有争议的。现在规划部门把煤化工划分成传统煤化工和现代煤化工,传统煤化工用煤做化肥和甲醇,现代煤化工把煤制成油、烯烃、天然气等,目前现代煤化工领域非常热,各个地方都争相要上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项目。我要讲一个观点,作为一个煤炭清洁使用的方向,今后煤炭在这方面的应用肯定会增加,特别是煤制烯烃,我是持看好的态度。过去制烯烃的大量产品都是走石油化工的路线,现在中国用于石油化工的原油消耗量大概一年是7000万吨。现在每桶油价涨到80多美元,今后油价会怎么走?我觉得作为一种资源类产品,尽管是会有震荡,但总体呈震荡中上升的态势。煤制烯烃与原油相比,在成本上肯定具有竞争力。所以搞石油化工的同志也应该冷静、客观地来看待煤制烯烃这个行业的竞争。
    关于煤制天然气,现在我们批准的有鄂尔多斯到北京的40亿立方米,有内蒙古到阜新、从阜新到沈阳的40亿立方米,新疆在伊犁地区也规划了几个煤制天然气项目,其他地方也纷纷报来要核准的煤制天然气项目。煤制天然气在技术上是成熟的、可靠的,但是在世界上应用是很稀少的,真正在国际上投入产业化运营的只有美国一家,并且至今为止也只有这一家。技术上完全可以行得通,但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争上煤制天然气的项目单位也应该客观、冷静、实事求是地看待这个产业。对于拾遗补缺、适当地搞一些我是赞成的,但是遍地开花,各个地方都搞煤制天然气是不妥的。
    中国始终坚持在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国际煤炭领域的合作。中国是世界煤炭生产的第一大国,中国煤炭企业在煤炭资源勘探开发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部分企业在井工矿与露天矿开采方面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加大煤炭的国际合作。如果讲到“十一五”期间煤炭工业的变化,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方面,就是“十一五”期间,我国从过去传统的煤炭出口国变成了煤炭进口国,去年净进口已超1亿吨,预计今年净进口达1.2亿吨。
    多年来,我们一贯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目前,中国与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加拿大、蒙古、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国在煤炭(包括煤层气)资源的勘探、设计、开发、加工转化、贸易与服务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们愿意与各国政府、科研机构及企业一道,进一步加强煤炭领域全方位合作,积极开创互利共惠的双赢局面。我们坚信,中国与各国的煤炭合作必将更好地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造福于各国人民。



分享到:

亚欧能源网  广告热线:010-61224401  传真 010- 61224401  客服QQ:924467170  Email: mxzh2008@163.com    Copyright 2005-2011 aeene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亚欧能源网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 京ICP备12037512

本站网络实名:亚欧能源网